我们的宿舍室友
宿舍里的四姐妹
离开母校已经有11年多的时间了,但是每每回忆起校园的四年生活,总是那么的甜美而难忘。相比大学的其他同学来说,我还算是幸运的,因为毕业后我留在了这个城市,他们大多的都是回到了所在的省和市。这就让我有更多的机会回学校去看看。每当心情不太好的时候就会回母校,在校园里散步,似乎只有这里才感觉是自己的家,心才会踏实!
早早就想写上一篇关于母校的文章,但是一直是想让自己的心再沉一下,再积淀一些。到该迸发的时候再写,否则写出来的文章总是感觉不满意,其实直到今天我依旧难以用文字用语言来表达出自己对母校的那份眷恋,那份深情。也就写一写10多年前,我们那个年代的校园,那些90年代的学子吧。
对于我们这一代,虽然没有经历过炮火的洗礼,没有经历过文革的风尘,但我一直觉得我们是伴随着国家改革的一代,是与历史的脉搏跳动的。1990年当我们上高中的时候,正是中国举办亚运会那年,而辽宁省的高考制度改革也是从我们这一届开始的,先开始是试行四个科目组考试,建立了会考制度,我们就是“实验品”,后来又变成了文理科考试,所以在高中分了至少两次班。经历了反复的教学改革制度,我们也习惯被折腾。也可以说我们这一届也是为辽宁省的教学改革做出了贡献和牺牲吧。幸运的是我索性还是进入了当时让许多人都羡慕的大学校园。而这所学校在东北三省来说还算是小有名气,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学府――东北大学。
我入学那年又正好是东北大学复名的第一年,很多人只知道是东北工学院,但是却没有听过东北大学。于是我们又多了一份叫响“东大”的责任。从1993年踏进大学的校园开始,我们经历了中国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失败,经历了天津世乒赛的辉煌,我们也经历香港回归的喜悦!大学生永远是牵挂着祖国的青年!
(一)宿舍里的那扇木窗
在我的心中最羡慕的是80年代的大学生,觉得他们是时代的真正精英,他们勤奋,他们踏实。记得报道的第一天,我所住的床栏上还能看到以前的大学生的标签,写着是89级XX,当时感觉就是我们接过了往届大学生的接力棒。最让我有一种80年代的感觉是我宿舍里的那扇木窗,每次打开宿舍的门,看到那扇木窗就感觉特别的温暖,那个时候木制的窗户已经很少了,好多都是钢框的。窗户上新涂的绿色油漆,特别是下午的时候,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到书桌上,一种宁静温馨的感觉,窗外有一棵大柳树,树叶的影子在风中摇摆。我们宿舍8张床,只有4个人住,很有空间,而且以前这间房子曾经当过新房,所以地面是刷的红色地板油,我们还养了花,还有金鱼。把我们的宿舍装扮地像家一样,那时候到周末检查卫生的时候,团委学生会的干部都不好意思进屋,怕踩脏了地面。所以我们一直都是先进寝室。
(二)体育锻炼
每天早上我们都有晨练的习惯,特别是夏天,早早起床,在宿舍楼前的五五体育场跑步、打球。来锻炼的同学也不少,因为研究生也在这边住,所以,他们常常同我们一起打球。有一次,那天是一个夏日的午后,操场上有好多的同学,不一会儿,乌云密布,同学们都跑回了宿舍,只有我们宿舍的四个人在操场上,这时候,校园广播放的是美国乡村音乐,我们就在这音乐声中,在这雨中打着排球,那是最难忘的感受。仿佛音乐就给我们四个人放的,我们在雨中体味着另一种快乐。期间,同班的男生正好从操场外走过,他们羡慕地向我们打着招呼。待到雨停了,来了几个研究生的同学,他们也加入进来,问到,刚才在雨里打球的是你们吧,真佩服你们的勇气!
(三)紧张的学习
生活最重要的是学习,东大校园的学风一直很正,从清晨朗朗的背单词声,到课堂里的同学们专心的听讲,再到晚自习寂静的教室里同学们学习的身影,所有的一切都在显示着良好的学习风气。平时没有课的时候,同学们很少在宿舍睡觉或是出去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自习室或是图书馆学习,最烦恼的就是晚上上自习的时候找不到座位,自习教室里从一个人两个座位,扩招后到一个人一个座位,甚至找不到一个空座,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非常高。这些莘莘学子们把最好的最宝贵的时光用在奋发学习上。我们那时候经常去的就是机电馆四楼的几个教室,有一学期,那几个教室经常没有课,我们一有空就去那里上自习。那里的每一张课桌记录了我们刻苦学习的日子,学习累的时候,我时常会站在四楼走廊的窗口,透过窗口,近处可以看到网球场,远处可以看到沈阳城市的标志建筑――彩电塔。那时候没有想过,毕业后,我能留在这个城市,更没有想过,我的家就在彩电塔附近居住。
说到学习的生活,总会让我想起,教我们课程的几位难忘的老师。其中高数老师印象最深刻,他叫闫家斌,是北京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数学教地特别好,他讲课没有一个废字,而且他的讲课的声音好听,堂音很重,特别有男人味,人长得也特帅,记得第一学期临近考试的时候,同寝的女生问我高数题,是一个特别基本的公式,我问她:“你怎么这么基础的公式都不会呢?看你每次上课都坐在第一排,而且听讲那么认真,你都听啥了?”她回答说:“我就看高数老师了!”我没有笑话她,反倒很理解她,因为我的内心也特喜欢高数老师,只是我没有她的勇气还能说出来。后来等我们读大三的时候,闫老师又教我们数值分析课程。他喜欢打桥牌,是省桥牌协会的副主席,受他的影响,我们班的男生也特喜欢玩桥牌。教我们的英语老师,是一个老教授,他是东大第一位英语博士。上课的时候,就戴上一副眼镜,同我们说话的时候,眼镜往下移,露出一双眼睛,他为人谦和,个子不高。物理老师是一个极有个性的老师,他的头发有点像鲁迅的头发,体现出他倔强的性格,我记住了他说的一句哲言“越乱越有规律”,我时常拿这句话做为我生活邋遢的理由。
我的母校――东北大学
(四)校园里的业余生活
现在学生的宿舍条件都好,有电视有电脑,我们那时候,听收音机就是我们的娱乐生活了。我们伴着沈阳商广一起成长;我们听着乌鸦与麻雀的笑料;听着陶松讲述的感人故事如梦;也听过张震讲的那些惊恐的故事而不敢起夜。校园里的广播站台也是我们必听的内容,午间和晚饭后的校园新闻广播和优美的背景音乐会伴着我们的轻松脚步,因为这时候我们时常会约同寝的同学去水房打开水,或者在操场运动。
每学期,学生会和学校团委都会组织很多的活动,有时请来专家来讲课,也有大学生辩论大赛,还有英语讲演,校园歌手大赛,就业指导等,活动内容丰富,我有时候上自习累了就去听听。
看电影是我们业余生活的一部分,因为宿舍离大学生俱乐部很近,所以我们每到周末必看电影的,约上几个同学一起去看,男生有个寝室的同学也很喜欢看,每次都能碰上,有两个同学很奇怪,每次都坐第一排,后来我们也发现了原来坐在前面看的效果确实很不错。记得后来两个男生中的一个对我说:“那个男生每次都坐第一排,我实在受不了了,就对他说我们可不可往后坐坐,他想了足有半分钟,回答我到,我们坐第二排吧!”这就是个性吧。
(五)美丽的校园
我们的校园,给我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景色,而每一时节都刻录在记忆的深处。那是1994年的春天,从4月份到6月份,从最先开放的桃花,到迎春花,再到丁香,槐花,整个校园被各种色彩填充着,我第一次看到了这样的春天,什么是百花争艳,什么是应接不暇,什么事春色盎然,那是多么美丽的季节。夏天,我喜欢6月,那时候已经开始临近考试时期,天经常下雨,我们在教室里看书,外边细雨纷纷,天不冷不热,特别适合学习,朗爽的空气让脑子更加清晰,所以学习效率很高。秋天,校园里那条美丽的林荫路,金黄的槐树叶在风中纷纷飞舞,地面上铺上一层厚厚的黄色毯子,走在林荫路上仿佛是置身于美丽的画中。冬天,等到白雪皑皑的时候,最美丽的就是白雪压青松的景色,特别是建筑馆附近的松树,树形很美。
操场的那片草坪,在采矿馆对面有一个操场,后来改造成了一片草坪,白天喷水,晚上亮地灯,有时候我会站在草场边,看这那橘黄色的灯光,灯会让我想到家,因为每次回县里都是晚上了,所以快到家还没有到家的时候,远远会看到小镇里的灯光,与这里的灯光极为相像,所以这里也成了我寄托思乡情怀的地方。
东大的校园很美,除了常规的教学楼、图书馆、食堂、体育场、宿舍楼,还有花园,这个花园是仿照苏州园林建立的,里面有拱桥,有池塘,有凉亭,有廊道。这里常常有鲁美的学生来做画。
(六)东大厚重的历史
恢弘的教育画卷、浓烈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底蕴、光荣的爱国传统积淀起东大的厚重。
爱国将领张学良在民族最为难的时候以个人资产创建了这座学府,这里沁注里他的心血,蕴含了对祖国的爱,对国家复兴的希望。“十二.九”运动,是东大人举起爱国的大旗,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用躯体勇敢阻挡枪林弹雨的袭击。东大,一个有着悠久爱国历史的学府。这里走出了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这是怎样的一所学校,它承载了中国的希望,民族的复兴。
东大的建筑是